“垃圾短信”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,考试、住房、卖车、中奖...垃圾短信已经开始轰炸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使人们不堪其扰。
表面上看,垃圾短信之祸都是“利”字惹的祸。垃圾短信制作成本低,直达效果好,为发布者节省了大量推广成本,成为不少服务提供商的新利润增长点。所以很多不法商家都想利用这一点谋取利益的最大化。
另外我国通信服务市场法律不健全、监管不到位,导致消费者知情权被抹杀,信息安全无保障,而短信广告良莠不分、陷阱重重,才造成了目前短信市场混乱的局面。
从消费者自身来看,消费者维权难度大、成本高,常常不了了之,最终助长了垃圾短信的气焰。
因此根治垃圾短信,不仅仅需要一次次行动,更需要筑起法律的藩篱,理清市场的秩序,疏堵结合。出台垃圾短信治理的具体执法依据,提高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与威慑力已刻不容缓。使执法部门在市场监管中“到位”,使电信运营商、服务提供商、广告主“归位”、不“错位”,更使那些觊觎违法利益者不敢“越位”。通识消费者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,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,让不法商家得到应有的惩罚。
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在强力推行垃圾短信治理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,有关部门的眼光不妨再放长远些。如今微信等移动互联网产品正蓬勃发展,如何在市场急速成长时,疏堵结合,规范市场秩序,阻截垃圾信息之祸,也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道新课题。